央视新闻中心杨华:搏击舆论场

2012年12月27日10:02  综艺报
杨华 杨华

  她是主流媒体新闻改革的践行者,是政意和民意的协调表达者。2012年,杨华和央视新闻团队大幅推进电视新闻改革,更成为研读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在场者。

  杨华

 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,同年分配至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,历任地方新闻部编辑、制片人、部门主任,目前为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。

  歼-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去世令世人震惊扼腕,这样的新闻上《新闻联播》可以,但敢不敢放在头条?

  作为当天《新闻联播》的值班主任,杨华最初也有些犹豫。按照《新闻联播》的惯例,头条或者是时政新闻,或者是非时政类的典型报道。这一次,因为相信罗阳能够代表军工行业的奉献精神,又牺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、特殊的时刻,杨华经过请示后决定把这条新闻放大,最终这条新闻以4分27秒的篇幅出现。

  如果说头条的选择体现出从业者对新闻价值的敏感,那么紧随而来的第二条则更多反映出一种姿态和勇气——第二条新闻将网友在各种场景下模仿导航员“走你”的“航母style”呈现出来,并大量引用网友评论。这种处理手法以及对网络反应“相当同步”的时效性迅速引起热议:“这是中央电视台?”“原来《新闻联播》也能这么有亲和力。”之后,“航母style”引发了更大范围的模仿潮。

  不过,在当时把这样一个很民间范儿、很欢乐,甚至带有调侃网络语言的新闻,紧跟随在严肃的、悲痛的罗阳去世的头条新闻之后,不仅面临着“网民举动能否上《新闻联播》”的判断,还要处理一个技术难题——怎么衔接?

  最终,这条新闻的标题确定为《“航母style”走红 祖国强大振奋人心》,并配了一个编后“当人们自豪地做起‘走你’姿势的时候,并没有意识到罗阳的离去,但现在看来,无数国人做出的‘航母style’恰恰成为告别之礼”。

  杨华回忆,当天片子做得非常紧张,头条新闻因为涉及军方,审片过程复杂。第二条最后一次审片时已是晚上7点,当时头条已经开始播出,最后在还差一分多钟就要播出时,带子才从审片的机器里吐出来,然后冲到播出线上塞进去。“以往这类新闻都是往后排,如此靠前,且为了非时政类新闻这样修改非常少见。”11月26日当天,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、副台长孙玉胜、新闻中心常务主任黄传芳都来审片,而平日没有重大时政新闻时,《新闻联播》只有一个台领导负责审片。

  “你幸福吗?”

  “你幸福吗?”本是一句很平常的提问,但在2012年,与之关联度最高的却是央视的《新闻联播》。

  国庆前后, 央视《新闻联播》连续播放《你幸福吗》假期调查节目。《新闻联播》出现大量街访让观众感到吃惊,随后出现的“我姓曾”“跟你说话的时候,队被人插了”等各种“神回复”更是让观众错愕,最初几天外界反响褒贬不一,甚至有观众认为央视出丑了。

  “幸福”引发那么大的话题,也让杨华始料未及。“刚开始做‘幸福’的时候想法特别简单,就是分阶段出招,国庆要做特别节目,我本人很想做民调节目。国庆是家国同在的节日,当时设置了5个题目,包括‘你幸福吗?’‘幸福是什么?’‘中秋跟谁过?’‘你最希望国家为你做什么?’‘你觉得你能为国家做什么?’,预采后发现大家对‘幸福’的反应特别好,所以就把‘幸福’确定为最终主题。”

  方案确定后,很快开始执行,报道手册提示:不要找想要的东西,要发现意外的东西;采访一定是即兴的,不能摆拍;节目没有标准答案,所有回答都是有价值的;要跟拍,要有闲笔,要提前开机,不着急关机,记录受访者如何再见、转身等拍摄细节。正是这种猝不及防、突然提问的方式,记录了当下中国人最本真的回答,甚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应。

  最红答复“我姓曾”首先出现在《朝闻天下》节目中,能否上《新闻联播》杨华心里也没底。节目再次审片时,她把网友的真实反应报告给台长胡占凡,央视最高层“挺好,很真实”的评价和放行,最终让“神回复”出现在《新闻联播》里。之后,一个答复一夜之间带红一个节目。

  “然后,编辑问我怎么办,我回答了两个字:继续。采访是真实的就不要过于担心。”外界的反馈给了杨华继续的信心。海量采访中,“什么最真实?什么最让大家受触动?什么最有意思?”被确定为播出的标准。“也有网友骂我们脑残策划,如果当时播两下被口水淹没,吓得自己缩回去,可能更糟糕。”

  报道播出后第二天有观众质疑,怎么不问社会底层的人是否幸福。事实上,节目组还真去采访了长沙打吊瓶的环卫工,但在杨华看来,因为采访记者只是单纯完成工作任务,没有关心受访者的生活状态,节目显得不够真诚,所以这条没有被采用,“记者要善于倾听,心怀诚意,最可怕的是老油条的心态。”

  通过广泛调动央视国内外记者,最终“幸福”问题采访了3550人,播出节目中采用了147人。央视此次想传达的价值观是幸福和贫富不直接画等号,说自己幸福不等于就是歌功颂德,为生活挣扎的人也有他的幸福感。或者,你把你的不幸福说出来,节目中也播出了“不幸福”的回答。杨华表示,确实这次有些小心翼翼,没触碰更深层次的不幸福,“但不是我们刻意筛掉,也没有规定幸福不幸福的比例,的确素材中说幸福的人是大量的。”

  触碰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,触碰社会的痛点是央视“幸福”采访的初衷,而把看似无厘头的各种“神回复”放进去,也触碰了大家对央视的既有看法。随着节目的连续播出,渐渐支持的声音多了起来。国庆过后,类似手法在央视新闻节目中再次出现,比如街头采访“父亲母亲最在乎什么”,“我的小康”,“我从哪里来”。

  杨华表示,这种主题式的民调节目,央视以后会继续尝试,比如明年七夕可能会策划“爱情是什么”,此外还会围绕新闻事件进行调查,了解大家对热点问题的真实看法。

  走转改:把问号拉直

  2009年央视成立大新闻中心后,新闻频道、综合频道,以及中文、英语、西法语、俄语等国际频道的新闻内容都由新闻中心统一管理。新闻中心主任由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兼任,副总编辑黄传芳担任常务主任。两位台领导主政新闻中心,足见央视对新闻的高度重视。几位副主任除了日常轮流值班,还各自负责一些大的项目。杨华从去年8月开始负责“走转改”项目,《你幸福吗》只是“走转改”的一个长假特别策划。一年多来,央视的走基层报道播发超过2000条。

  “‘走转改’这一年是一个把问号不断拉直的过程。”杨华说,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媒体环境下,主流媒体应该直面什么?如何引导?讲述什么?怎么讲述?坚持什么?使命何在?这些都是她们在操作中反复思考的问题。

  针对过去新闻报道曾存在过的主题先行、稿件事先写好再去现场套答案的做法,“走转改”一开始的策划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。接下来,走基层是否就是去老少边穷,掀掀米缸,访贫问苦,解决困难?杨华认为,中国是发展不均衡的国家,走基层的重点在于认识国情,走基层报道不一定非要有宏大叙事,它完全可以从普通中国人身边,从最具体的喜怒哀乐切入,只要这“点”上的喜怒哀乐具有“面”上的社会普遍性,就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共鸣,获得更有穿透力的传播效果。

  走基层有个系列名为“我在基层当干部”,这个系列里既有背着背篓替山里群众捎东西的贵州敦操乡背篼干部,也有内蒙古土豆大滞销中忙着帮农民推销的农业局长;既有做移民工作不怕受气的宁夏移民干部,也有为了南水北调、自己带头当移民,半百年纪别老母的湖北十堰孙家湾村党支部书记。􀀀􀀀

  这些报道的共同特征是用大量真实、生动的细节刻画了基层干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,比如在《新闻联播》、央视新闻频道中连续5天播出的“招工局长陈家顺”,报道具体到陈家顺教第一次坐火车的乡亲们如何上厕所,如何避免随意吸烟招致罚款等等。节目播出后不仅在国内反响较大,在德国电视媒体中也引起了议论,就是因为这样的报道没有绕开真实的现实矛盾,把当事人原汁原味的故事呈现出来。有业内专家认为,在央视的报道中,基层干部没有被随意拔高,所做的事情真实不虚假,可亲可爱,可信可学。

  “最有力量的就是故事,现在是众声喧哗的时代,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舆论场,它们会经常碰撞,主流媒体急需把故事讲好,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,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全面的,能解释中国的成绩,也能解释问题和未来。”杨华总结。2012春节前后,《新闻联播》头条播出杨力学讨薪记,也反映出央视当下的新闻价值观,不回避现实,正面报道不怕从负面切入,“媒体拼的就是两个场,一个是现场,一个是立场。”

  杨华的幸福

  这一年,杨华经历了很多突发事件的考验。

  7月21日,北京,雨在窗外下,谁也没想到会有77个人因为暴雨遇难。当杨华做出判断,取消新闻频道固定专题节目,打开直播窗口后,发现离直播还有两分钟,一路直播信号都没有,处在播出线上的她急得要吼起来。“好不容易把北京交管局信号切过来时,也不知道广渠门桥下丁志健会去世,一切都要即时做出判断。”7月26日晚,央视新闻频道《新闻1+1》栏目,主持人欧阳夏丹身穿白衣,逐个念完遇难者名单。杨华说,当时就是孙玉胜拍板决定的,也没有再反复向上请示,但播了就播了,也没有叫停。这种报道方式在央视历史上也是首次。

  作为央视新闻生产线上的重要操盘手,杨华说突发事件对她的考验是随时随地、突如其来、而且无休止的,尤其新闻总值班时压力特别大,经常夜里有电话打过来。重阳节《新闻联播》做“父亲母亲最在乎什么”调查时,杨华问自己75岁的母亲最希望子女为你做些什么,老人说“最希望你们别老干那些让我夜里睡不着觉的事——只要深更半夜你的电话一响,我就心惊肉跳。”母亲知道夜里电话响,不是有突发新闻发生,就是报道出了问题需要马上调整,“领导肯定不会夜里打电话来表扬你。”无数次夜里匆匆赶回台里,杨华说家里留下的是难以安眠的父母。

  尽管如此,作为“你幸福吗”的肇始者,杨华觉得自己这一年还是挺幸福的:“对我来说,幸福有两层含义,生活上,人到中年,还能吃到父母做的饭菜是很幸福的。工作上,我找到了作为职业人心里能定下来的信念、价值观。在央视平台荣辱会被放大,要看清自己,一定要敬畏手中播出的权力、报道的权力,要把自己的节目特当回事儿,而不是把自己特当回事儿。”

(责编: sisi)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意见反馈 电话:010-82612286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